户县夫妇每天生产16万根粉笔 1盒粉笔利润仅1毛

2012-6-22 15:56:10 本站 浏览量:

蓝田县李家坪小学的孩子用好心人士捐赠的环保粉笔书写。

环保教学粉笔

  还记得《童年》里这样唱着:“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……”

 

然而,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现代化电教室授课,粉笔的需求量随之减少;另一方面,生产粉笔的原料成本不断增加,利润少得可怜,这个行业像粉笔一样易碎,面临尴尬的境地。

 

两个人每天生产16万根粉笔

 

走进户县祖庵镇双旗村,摆放在绿油油的麦田里的黄红蓝紫白几色的粉笔,犹如地毯一样。

 

4月6日,40岁的杨林和妻子同往常一样,早早地起床后洗漱完毕,把木架子、水桶、粉笔模具、石膏粉、柴油等家当一一搬出大门。由于多年形成的默契,杨林和妻子不用分工就知道谁该打水称石膏粉、加色素、和颜料,谁该清理模具、晾晒粉笔……

 

“一天能做200模具吧!”杨林一边干活一边说。每个模具一次能倒出800根粉笔,这样每天的产量为16万根。按每盒装30根粉笔,每箱子装100盒,这样一天的产量就是50箱左右。

 

同村一条街上像杨林这样的家庭作坊有十几个,有的家庭雇了几个短工装粉笔,大多是妇女和老人。

 

73岁的刘大娘正在把晒好的粉笔装入盒中,“人老了,手脚慢,一天能挣七八块钱吧。”杨林告诉记者,农村的老年人在家也闲不住。

 

有些人看见记者拍照纷纷躲避,“别拍了,人家一看娃他家是做粉笔的,给娃都说不下媳妇了!”

 

现在一个劳动力搬一天粉笔挣40块钱,大家的积极性大大受挫,很多人索性放弃了,不干了出外打工。

 

在祖庵镇的双旗村像杨林这样的家庭式粉笔作坊,最多的时候有100多家,现在剩了50多家还在生产。

 

张勇研发出来的 大号粉笔比小粉笔要大几倍。

 

为冲破窘境创新品种

 

这个村子生产的粉笔牌子多达几十个,这些生产者相互砸价,导致粉笔价格一路下滑。“你一箱卖30元,我就卖25元,这样无序的竞争让本就微薄的利润越来越小。一盒粉笔能赚一毛钱,连工钱都不够!”

 

现在,国内使用的粉笔主要有普通粉笔和环保粉笔两种。

 

“工钱低,好多人都不愿意干而选择出外打工,一些在家闲着的老人和妇女挣个零花钱。”已经干了25年粉笔生产的张勇无奈地说。“原料上涨,工价上涨,利润空间越来越小,现在管都不想管了!”

 

为了保证产品的独特性,张勇自己动手搞研究。“我要走尖端化路子,研发了一些新产品,而且改变了原料成分,让 粉笔不但环保,而且手感更好。”他从自家柜子里拿出几个大号粉笔,放在一起一对比,大号的粉笔比小号粉笔大了好几倍。他的 大号粉笔是村子里唯一的,为了保密,他一般不让外人看。目前 大号粉笔已走向了高端市场。“弄少点,弄精品!”

 

老产品发展新思路,粉笔目前的颜色有红黄蓝绿紫白六种颜色,形状也从传统的圆形增加了六角形,个头也有大有小。

 

麦田里的粉笔犹如地毯一样好看。

 

单打独斗处境更加尴尬

 

上世纪70年代末,河南人张忠道把做 粉笔的技术传到了双旗村,由于生产粉笔技术容易学,这个100多户的小村子很快就有近百家生产粉笔的家庭。刚开始所有的原料都是自己加工,村民自己烧石灰,那个时候,走到村子外就是白茫茫的一片。

 

最红火的时候,他们生产粉笔除了满足本地的需求之外还销往甘肃、青海等地,甚至曾出口到巴基斯坦、泰国等。

 

1999年村子曾组织了50多个农户成立了文化公司。刘富强曾一度出任副总经理。“当时的想法是把村子里这种无序的竞争集中起来,让大家共同致富!让大家安心生产,经营的事让公司来做。农民的价格保护意识和品牌保护意识不强,引进人才也跟不上。”

 

“由于大家各自为战,为抢占市场份额争相压价。再加上村上领导班子调整,这个事也慢慢的就没有人管了。”刘富强说。

 

现在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已经是名存实亡了。有几家人自己办理了自己的工商税务手续,其他生产户大多还用原来公司的牌子和包装。

 

“我们较沿海地区思想意识有些落后,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经验,基层经济大多是在自由无序地发展,”刘富强忧虑地说,“现在重新要再把这些农户组织起来难度大了,没有500万的资金没法操作。”

 

每一次给模具中要加入的石膏粉和色素是固定的,否则出来的质量受影响。

 

将灰浆倒入模具中。

 

这些五颜六色的色素分别加入后,就会倒出不同的 粉笔。

 

生产前要把石膏打成粉末。

 

杨林夫妻做了近20年的粉笔。

 

模具里一次可以成型800根 粉笔。